首頁 > 新聞中心 > 某低品位金礦石的堆浸工藝研究
發(fā)布時間:
某金礦廠在多年的風蝕雨淋環(huán)境下,氧化鋁及含粉率都有所增加,對其堆浸工藝造成了很大的影響。本文主要通過對礦石含粉率配比、藥劑制度和噴淋制度的調整試驗,有效提高了該金礦的浸出效果。
某礦床是一座與燕山期陸相火山活動有關的高硫淺成低溫熱泉———氧化金礦床,氧化帶氧化深度大,氧化程度高且均勻;礦石礦物成分比較簡單,脈石礦物含量一般大于93%,以石英為主,其次為地開石及其他黏土礦物,偶見明礬石、絹云母等;金屬礦物含量一般為3%~5%,主要為褐鐵礦、針鐵礦、微量黃鉀鐵礬,少量硫化物(黃鐵礦、藍輝銅礦、銅藍等)。礦石中存在一定數(shù)量的自然金,主要賦存于褐鐵礦的孔隙、裂隙中,基本上為自然金。此外礦石中偶見金紅石、重晶石、方鉛礦、鋯石、自然鉛、個別礦石中偶見獨居石、褐簾石、碳矽石、磷釔礦等微量礦物。
1、入堆礦石篩分試驗
礦石粒度的大小,對金的浸出影響較大,對2#堆場進行取樣篩分。篩分結果及篩上粒度累積分布曲線和篩上金屬分布可知,礦石粒度粗細分布不均勻,+3mm粒級占了69.93%,-0.075mm粒級含量較高,占6.37%;礦石品位隨粒度的減小而增大;金屬分布呈兩端分布,粗粒級(+3mm)占45.72%,細粒級(-0.075mm)占20.49%;顯然,要提高金的浸出率,礦石粒度要合理,細粒級(-0.075mm)含量越多,礦石的滲透性越差,金的浸出效果也差;需提高碎礦的洗礦效率,降低進入堆場礦石的粉礦量,另外需通過制定合理的噴淋制度及加藥制度以提高金的浸出率。
2、柱浸試驗
(1)含粉率試驗
由篩分試驗結果可知,隨著細粒級的增多,含泥量增加,礦石的滲透性變差,金的浸出速度慢,浸出效率也低下,為了控制合理的含粉率,以-0.075mm粒級含量多少進行了含粉率柱浸試驗,試驗結果可見,在相同噴淋時間下,隨著含粉率的增加,浸出率降低,因此堆場的入堆礦石含粉率(-0.075mm含量)盡量控制5%以內;這就需要露采做好礦石配比,同時碎礦系統(tǒng)要提高洗礦效率,將入堆礦石的含粉率控制在5%以內。
(2)氰化鈉藥劑用量試驗
原礦金品位為0.66g/t,含粉率為6.37%(-0.075mm含量),進行柱浸小型試驗,其他控制條件相同,試驗結果可見,隨藥劑單耗的增加,金浸出率提高,考慮藥劑成本,選擇藥劑單耗為0.16kg/t。
(3)加藥濃度試驗
氰化鈉濃度對金浸出速度的影響較大,生產上加藥制度分前期(高峰期)、中期、后期3個階段,3個階段加藥濃度不同,每個階段的用藥占藥劑總量不同。針對高含粉率、滲透性差的礦石,在噴淋制度和噴淋強度相同的情況下,改變加藥濃度,延長加藥時間,進行了A、B、C3組試驗。
由試驗結果可知,在藥劑單耗不變的情況下,通過降低前期的藥劑濃度,延長加藥時間,取得了比較好的浸出效果;試驗B的試驗結果在不同的加藥階段,浸出率都更好的,加藥時間比試驗A多了4個班,更終浸出率達到86.8%,說明前期加藥濃度控制在8‰~10‰和加40%的藥量對于含粉率較高的堆場是比較有利的,同時避免了高濃度加藥時間短,與浸出出金過程脫節(jié),可能造成重疊加藥、過渡加藥等情況。
根據(jù)試驗研究結果,在現(xiàn)場進行了工業(yè)試驗。11#入堆時進行配礦,含粉率控制在5%左右,同時筑堆高度由12m降低到10m,石灰用量控制在0.35kg/t,通過調整藥劑制度和噴淋制度,進行噴淋浸出;另外,10#堆采取原制度,堆高12m,石灰單耗相同,噴淋周期與11#堆相同,現(xiàn)場實施后的生產指標對比結果可知,針對低品位含粉率較高的礦石,采取降低前期加藥濃度,延長加藥時間的方式,尾渣金品位由0.12g/t降低到0.096g/t,藥劑單耗由0.23kg/t降低到0.18kg/t,浸出率由83.12%提高到87.29%。
通過以上研究,獲得了良好的浸出效果,將試驗結果應用于實際工藝生產中,也獲得了很好的技術指標,配合沃特機器生產的球磨機、浮選機、螺旋分級機等設備,能夠為該金礦選廠創(chuàng)造可觀的經(jīng)濟效益。更多設備咨詢電話:0371-55895999。